
中秋节,又被称为秋夕、八月节等,源自农历八月十五。相较于春节、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它的历史渊源相对较晚。在唐朝及宋朝之前,人们所谓的”秋节”,其实是秋分之际,大概在八月十五前后,若是遇到闰月,那么便在八月初。例如唐代韩鄂的著作《岁华纪丽》就记录了秋分当天帝王在西郊举行的祭祀月亮的仪式,名为”仲商秋节”。这一天,对老人要授几杖以示养老敬老之意。而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在唐朝还未形成气候,直到南宋时期才正式确立。
在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并没有关于八月十五为中秋节的明确记载。在这一时期里,拜月和文人雅士们在秋夕赏月已成为风气。《世说新语·文学》注引檀道鸾的《续晋阳秋》记载了一个故事:袁宏(即虎)因运租船中咏诗而被谢尚欣赏。东晋的赏“ 秋佳”,不一定在秋分,更可能在八月十五月圆之时。唐始,赏月、拜月等活动更为普遍。比如李端的《拜新月》诗句就描绘了这一场景。唐代从皇帝到贵族都喜爱在八月十五夜“ 玩月”,这一风俗逐渐盛行。欧阳詹在与乡人宴集时,创作了《玩月序》。八月十五赏月的习俗在宋代演变成了中秋节。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录了当时皇室和民间的节庆活动。并且,“胡饼”在这一时期成了庆祝胜利的食品,并称为“月饼”。唐始出现描绘中秋之月的诗篇,著名的诗人如杜甫、令狐楚等都有此类作品传世。明清时期的中秋诗沿袭唐宋传统,内容多借月怀感、吟咏牛郎织女恋情或咏中秋情景等。如明代王冕的《中秋次韵答恢太虚》和汤显祖的《天竺中秋》等作品都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独特风情。
中秋诗在宋始,又增添了中秋词一类。随着元朝散曲的繁荣,中秋散曲也发展起来。明朝清朝及现代都有中秋词的佳作出现。据统计,两宋时期中秋词约四十首,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最为著名。除此之外,还有辛弃疾的《木兰花慢》等作品。而中秋曲在明清时期呈现出套曲为主、小令为辅的特点。其中,张可久的《黄钟人月圆•中秋书事》被誉为经典之作。当代的中秋散曲逐渐减少,反映出中秋诗体正在走向衰退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