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是最热闹、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关于春节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喜庆的节日氛围。
王安石的《元日》一诗,描绘了一幅春节除旧迎新的热闹场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到人们在爆竹声中告别旧岁,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饮美酒,迎接新年的到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更换新的桃符,寓意着新的一年充满希望。
南宋陆游的《除夜雪》则描绘了一个特殊的除夕之夜: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常言“瑞雪兆丰年”,在农耕社会,除夕之夜下雪象征着来年的丰收。对于陆游来说,这场大雪仿佛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他还没来得及饮下半盏屠苏酒,便在灯下匆忙书写迎春的桃符。
春节的诗歌中,常常提到屠苏和桃符。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一种酒,后来流传至唐代。饮屠苏酒时,家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寓意着孩子快快长大,老人长寿安康。而桃符则是古人用来祈福驱邪的物品,后来演变为春联或春贴纸。
守岁是春节的另一传统习俗。北宋苏轼的《守岁》一诗便描绘了人们守岁的情景: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诗中虽然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但“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却展现了除夕夜家人欢庆的温馨场面。
除了守岁,压岁钱也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它最初并不是货币,而是一种装饰品,用来邪祟。随着时代的发展,压岁钱逐渐演变为给孩子的礼物,其文化内涵也逐渐被忽视。
拜年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表达祝福和美好祝愿的方式。过去,拜年主要是向长辈问安,而现在拜年的方式不断更新,如电话、短信、QQ、微信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新春祝福变成例行公事的转发时,我们也不禁想起文征明的诗句:“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关于拜年时间也有讲究。拜年的时间为初一至初五。早年和晚年分别是提前或延迟的补救性质拜访。民间有谚语说:“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古诗和小知识数不胜数。在这里祝大家新春愉快,万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