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绘画艺术中,牛一直是一个独特的符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牛就是画家笔下的重要题材。从流传至今的“牛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牛是坚韧踏实的象征,也是画家心中潇洒放逸、悠然闲适的向往。
牛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之一。画牛的兴起与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在汉代画像石、敦煌壁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牛的形象。
自唐始,牛与马一起成为畜兽画的两大主题。戴嵩以画牛著称,与擅画鞍马的韩幹并称为“韩马戴牛”。
随着五代、北宋山水画的成熟,牛逐渐成为了山水中的重要元素。到了南宋时期,“牧牛”主题开始大量出现在团扇、小品画中,画牛达到了鼎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牛图》,这是传世最早的一件画牛名作。韩滉所绘的《五牛图》不仅是存世卷轴画中最早的牛画,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件存世唐画之一。韩滉以平列的方式描绘出姿态各异的五头黄牛,每头牛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动作,既互相独立又通过眼神和姿态串联在一起。
在细节处理上,韩滉运用粗重厚拙却又凝练畅达的线条表现牛的躯体结构,通过晕染形成皮肤的质感。其中最后一头牛,头系璎珞,神情凝重,与前四头愉悦舒展的牛形成对比,引发人们深思。
除了故宫本《五牛图》外,日本京都大原美术馆也藏有一件《五牛图》。两者的构图几乎相同,但在绘画技法上有所不同。故宫本突出笔线,而大原本的牛完全以晕染表现形体,呈现出一种平面化的趋向。
宋代画家画牛逐渐摆脱了单一的畜兽画,与山水画相结合,并在南宋发展至鼎盛。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在诸多畜兽中,唯独牛与山水画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牛可步于阡陌,亦可行于山林,适应多种环境,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阎次平是南宋孝宗时期的重要画家,其《四季牧牛图》是一件杰出的作品。该作品分四段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象,每段都描绘了牧童与牛的亲密互动,展现出高超的笔墨技巧和造型能力。
与唐寅的《葑田行犊图》相比,《四季牧牛图》更注重表现牛的姿态和与背景的融合。唐寅的画法更注重用水墨晕染形体,突出牛的悠然闲适的意态。他的画作也体现了明代吴门画派的典型风格。
画牛的兴起并非偶然,《宣和画谱·畜兽绪论》云:“天行健,故为马。地任重而顺,故为牛。”可见古人早就观察到牛力大而能负重、坚韧又能顺从的特性,并对这种品质给予极高的评价。到了近现代,不少画家都对牛情有独钟,如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等,他们的笔下都不乏画牛的佳作。这些画家的风格多元并存,如李可染以水墨写意绘水牛、徐悲鸿受西画影响的结构逼真、陆俨少吸收南宋人传统画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