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教案
教案的首页承载着去年的蝉蜕,那些褶皱中还藏着未消散的夏之声。
我总认为粉笔是凝固的月光,每当黑板擦掠过,银河般的粉末就轻轻落入第一排的铅笔盒中。
当教授“雨”字时,我在玻璃窗上引导孩子们想象水帘。那小小的四点在田字格中流转,仿佛小舟在作业本边缘形成小小的海域。我并不抹去那些稍微越界的痕迹,反而用红笔添上一艘纸船,因为每个广阔的海洋都需要一个指引的桅杆。
在练习“飞”字的午后,多多总是把横斜钩写成断线的风筝。她的橡皮擦紧跟着笔画,在纸面上留下银亮的痕迹。我灵机一动,提议让错字生根。于是,五十几支铅笔立刻变为鹤嘴锄,在洁白的纸页上栽种出独特的森林。
小轩总把“星”字写得像打结的毛线团。某个黄昏,我悄悄将他的作业本对准西窗,夕阳穿过他潦草的字迹,竟在天花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那些错字在阴影中舒展,犹如萤火虫在夜色中等待破茧而出。
批改到“夜”字时,月亮刚好穿过教室的防盗网。小宇的捺划如同月光般流畅,挣脱了红圈的束缚,游进夜中。此刻,那些未达标的笔画仿佛漂浮在窗外,犹如寻找母星的碎钻。
锁门前,我将作业本叠成阶梯状,月光顺着纸边流淌,墨迹在静谧的夜晚中慢慢扩散。或许明天推门而入时,会遇到被象形文字覆盖的藤蔓,它们以古老的甲骨文,轻轻敲响三年级十班的窗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