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及其代表作《渔歌子》
和(732年-774年),唐代诗人,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他初为官,后隐居于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乐享渔樵生活,自称烟波钓徒。
和的代表作是《渔歌子》(又名《渔父》)。其中一首写道:
《渔歌子》其一
西塞山边有白鹭飞翔,桃花盛开,流水伴着鳜鱼肥美。
戴着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无需归家。
其二至其五则描绘了不同情境下的渔父生活。和的《渔歌子》意境脱俗、格调清新,极具艺术魅力。一经流传,便受到文人墨客的模仿,甚至传至、日本,广受赞誉。
二、苏轼、黄庭坚等人对和《渔歌子》的演绎
(一)苏轼等人填写的《浣溪沙》
宋朝词风盛行,苏轼率先运用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成句,增添词句,创作《浣溪沙·渔父》。他对和的词极为推崇,并注云:“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故加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这是首次尝试以别调填写“渔父”词。
《浣溪沙 ·渔父》 宋·苏轼改编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舟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不归。
此后,徐俯(黄庭坚之外甥)和朱敦儒也有类似的《浣溪沙》作品。
(二)黄庭坚等人填写的《鹧鸪天》
黄庭坚受到启发,使用和的《渔歌子》成句,增添词句,创作《鹧鸪天》。
《鹧鸪天 》 宋·黄庭坚改编
西塞山边白鹭飞翔,桃花盛开流水伴鳜鱼肥美。
寻找玄真子,如今在何处?青箬笠、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自在不归。人间无波处,一日十二时。
徐俯也有一首同样的《鹧鸪天》。
三、对苏轼、黄庭坚等人演绎作品的评价
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中评论说,苏、黄二人对和的《渔父》词进行演绎,然而这些增添的词句并未达到原词的美妙境界。刘熙载在《艺概·词概》中也赞同此观点。
四、和《渔歌子》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和的《渔歌子》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纷纷模仿其词句,如南唐后主李煜、宋高宗赵构等帝王也参与其中。
列举几例:
李祁的《鹊桥仙》中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引用;洪适的《渔家傲》中也使用了“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意象。太引元初的刘秉忠在词中表达了对和词句的敬意。胡奎的题柳塘野艇图、桃花流水等作品也深受和的影响。张羽的《西塞晚渔》中更是直接引用了和的诗句。清代的张英在题周广庵渔艇图时,也对和的诗句赞不绝口。这些诗人在作品中都表达了对和《渔歌子》的欣赏与致敬。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诗人们对和诗歌的热爱与传承,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他们通过模仿与创新,将和的诗歌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