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误解知识点
1. 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虽然羟基-OH和氢氧根OH-都含有OH,但它们是不同的化学基团。羟基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可以电离出来。不能简单地将羟基等同于氢氧根。
2. Fe3+离子的真实颜色
人们常常误以为FeCl3溶液的颜色意味着Fe3+离子就是的。实际上,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浓的FeCl3溶液呈现红棕色,一般浓度则显。归根结底,这是由于水解产生的Fe(OH)3导致的。抑制水解,将会褪去。
3. AgOH的分解
有人误以为AgOH遇水会分解。实际上,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下就能分解,所以在反应生成AgOH后会立即分解,导致AgOH在常温下不存在。其与水并无直接关系。在低温条件下操作,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
4. 多元含氧酸的酸元数判定
多元酸的酸元数并非取决于酸中H的个数,而是要看其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不能电离出来。例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有三个H,似乎是三元酸,但实际上它的结构中只有两个羟基,所以是二元酸。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以此解释。
5. 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不能简单地认为酸式盐溶液一定是酸性。实际上,酸式盐的酸碱性取决于其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大小。如果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电离出了大量的H+,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溶液呈酸性。对于弱酸的酸式盐,则需要比较它电离出H+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则溶液呈碱性;反之,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的能力较强,则溶液呈酸性。
二、易混淆的概念
1. 一些物质的俗称与实际成分不同
例如,“白铅”实际上是锌而非铅,“黑金”是铅的误称,“银粉”是铝粉,“金粉”是铜锌合金粉末的误称,“水银”是汞而非银等。这些物质的名称往往因为颜色和硬度等物理性质而被误称为其他物质。
2. 物质的名称与实际性质不符
例如,纯碱Na2CO3虽然是盐,但其水解后溶液呈碱性;不锈钢并非绝对不生锈;王水并非水等。这些物质的名称与其实际性质或功能不完全相符,容易引起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