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常常对百姓实施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些思想在无形中也会对君主自身产生影响,甚至反过来制约君主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朝代从开国君主之后的第三始,皇帝的平庸、昏庸和无能逐渐显现,这与他们接受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让我们来深入探究其中的儒家思想。毫无疑问,儒家思想在古代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密不可分。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它将君主与神明相提并论,强化了君主的,让百姓对神明的敬畏转移到了君主身上。
“天人感应”思想除了强化君权外,还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君权受到上天的监督。君主的行为,包括决策,都可能受到上天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如何体现的呢?答案就是自然现象。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彗星等,来推断君主的状况。
这种”天人感应”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一书。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其正式提出并作为王朝的思想。例如,《尚书·胤征》就明确要求要准确及时地观测日食,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惩罚。这体现了古代君主对天象观测的重视。
在汉文帝的《日食求言诏》中,他明确表示如果不善,上天就会出现灾害以告。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君主的深刻影响,让君主自我反思,甚至怀疑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这种观念对君主的震慑作用十分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进一步演化,臣下对君主的操纵也愈发明显。比如著名的”指鹿为马”的故事,就是臣下赵高对秦二世胡亥的愚弄。这背后反映的问题不仅仅是臣下对君主的操纵,更是君主受教育的影响。在历史上,从开国君主到后世君主,到了第三代以后,君主的智慧可能逐渐衰退,这与他们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
那么,为什么君主会被臣下操纵呢?主要原因在于君主的眼界有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皇宫中,很少接触百姓,甚至有的皇帝从未离开过皇宫。他们的见闻、教育都直接受臣下的影响或诱导。比如晋惠帝听到百姓因天灾吃不上饭时,竟然问何不食肉糜,这就是因为他没有体验过百姓的生活,不了解民生疾苦。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提到了生长环境对他的影响。他的知识、见识主要来源于老师和书本,对于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就是君主对臣下的依赖,甚至是仰仗。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皇帝在的同时也在愚己。们用儒家的”天命”观念来君主,追求自己的利益,有时甚至是牺牲皇帝的利益。君主想要驾驭臣民,思想,但最终还是输给了士人阶层,他们的智慧将桎梏加之于君主身上,长期往复,君主也被蒙蔽。这就是历史的轮回,也是儒家思想的反弹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