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共鸣与咬字吐字的艺术
歌唱,是人类用声音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要想唱得好,不仅需要正确的气息控制和发声方法,还需要掌握对发声的共鸣作用。共鸣能够形成的声音质量变化,要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得多。
一、的共鸣腔体
人的共鸣腔体可以分为不可调节的共鸣腔,如胸腔、鼻腔、额窦和蝶窦等,和可以调节的共鸣腔,如咽腔、喉腔、口腔。这些腔体在歌唱发声时,会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同时引起内其他各共鸣腔体的共振现象。
二、共鸣的运用
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体保持一定的平衡。及时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三 歌唱共鸣的方法
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注意发音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从口腔开始,声音从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就是口腔。口腔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动。口腔共鸣要有声音的“点”和“心”,首先需要口腔中的各有关部分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地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
接下来是鼻腔共鸣。鼻腔是声音的第二个重要共鸣区域。鼻腔的形状像一个喇叭形的空间,可以扩大和修饰音色。通过鼻腔的共振,声音可以变得更加宽广和富有磁性。鼻腔的主要作用是使声音更加饱满和富有穿透力。要获得鼻腔共鸣,需要将声音的焦点稍微向后移动,同时保持的放松和开放。
最后是胸腔共鸣。胸腔共鸣通常在中低音区运用较多。实际上,在所有声部的所有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问题。要获得胸腔共鸣,需要放松和降低喉头位置。当发声时感觉到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传送到胸腔时,就表示已经找到了胸腔共鸣的感觉。胸腔共鸣可以使声音更加低沉和浑厚。通过调整呼吸和声音的焦点可以获得不同比例的胸腔共鸣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点可以唱低音时将气息向下降沉并在腰部周围有所感觉以增加胸腔共鸣的比例 。要获得整体和谐统一的音色并不仅仅是某个单独区域的功劳而是通过不同区域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结果 。单纯强调某个部位容易造成整体失衡 并良好的歌唱状态 。要真正做到从面罩到头腔高位引起的整个振动而非单纯的鼻梁引起的振动 这样发出的声音才是纯净的而非压抑的鼻音 。为了更好地训练不同区域之间的平衡感 ,可以尝试利用带有“呜”或“轰”的假声母音练习这样可以让处于放松状态从而更容易找到不同区域之间的平衡 。另外通过选择不同音高和不同音色的歌曲进行练习也能帮助歌唱者更好地掌握不同区域之间的平衡 。掌握了这些技巧后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真正做到运用自如 。总之歌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良好的技术方法和美妙的歌声 。无论是呼吸的控制发声的技巧还是各个共呜区域的协调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妙歌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咬字吐字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歌唱不仅是声音的传递更是语言的表达 。正确的咬字吐字能够清晰地传达歌词的含义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因此歌唱者在追求美妙声音的同时也要注重咬字吐字的训练以便更好地完成歌唱的艺术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