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注释及翻译

《月夜忆舍弟》注释及翻译

秋露,也称作清露或白露,是初秋到深秋时节,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的小水珠。秋露晶莹剔透,犹如一颗颗圆润的珍珠,闪烁着清冷而明亮的光芒。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生动描绘: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古人对秋露情有独钟,经常以诗赋之。在白露节气之后,乡人认为露珠洁净清甜,会用器皿收集树叶和草叶上的晨露,澄清后煮茶,以润喉祛燥。对于秋露,我自小便有一种特别的喜爱。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秋日漫步荷塘,看到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有感而发,作诗《咏露珠》: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诗人描绘了秋夜露水滴落荷叶,化身晶莹透亮的水珠,滚来滚去,美不胜收。晚唐诗僧齐己也观察到荷叶上的露珠,在《观荷叶露珠》中写道:

霏微晓露成珠颗,宛转田田未有风。任器方圆性终在,不妨翻覆落池中。

露水落在荷叶上,只有风吹过才能滚动成珠。如果荷叶轻轻摇动呢?那晶亮的露珠落入池中,又变成了水。细细品读,诗中蕴禅意与哲思。

南唐诗人成彦雄的《露》诗,仙风十足:

银河昨夜降醍醐,洒遍坤维万象苏。疑是鲛人曾泣处,满池荷叶捧真珠。

清晨起来,看到露珠挂满树叶和草尖,润泽了整个世界。诗人不禁遐想,这是否是鲛人的泪水,化作这万千颗珍珠,带给人间瑞气和恩泽。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秋露》则带着些许凝重和淡淡的清愁:

日月凋何急,荒庭露送秋。初疑宿雨泫,稍怪晓霜稠。旷野将驰猎,华堂已御裘。空令半夜鹤,抱此一端愁。

时序已至深秋,草木凋零急速。荒庭之外白露弥漫,初起时似雨意葱茏,寒意重时又凝结成霜。夜半时分,空旷的野外猎人们将驰马行猎,家中人们已穿上御寒的裘衣。孤独坐在空寂之中,诗人不禁泛起缕缕清愁。

秋露凝结的愁绪中,乡愁是最亮眼的部分。东晋陶渊明的“愁”是对丰收的期许: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戴月荷锄而归,路上的露水打衣裳,他表示湿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希望今年能有个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白露则承载着怀乡之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夜是白露节气了,露水与家乡的甜美、月亮与家乡的明亮都让人思念故乡。

秋露也常代表离愁别绪。《诗经·小雅·白华》中的弃妇之愁便源于秋露: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远,俾我独兮。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不犹。

妇人采集白茅和菅草时,感叹远离的爱人不如清甜的露水。唐代诗人陈季卿离家赴京前写的《别妻》中也有类似的情感:

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酒至添愁饮,诗成和泪吟。

月牙斜挂、寒露洁白的时候,即将与爱人分别。这杯酒和着寒露的清寒与离别之愁下肚,吟出新的诗句时泪水滚滚流淌。

然而秋露也有其清新和空灵的一面。晚唐诗人贾岛说:“清露堕桂花,白鸟舞虚碧。”南宋诗人陆游也描述:“秋露洗明月,青山涌冰轮。”说明秋露带有清香之味和洗月之妙。在恋爱中的人看来秋露也有其独特的美好,《诗经·蒹葭》便描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无论结果如何能让人相守相望、相思相念便是美的像白露之心一般晶莹明澈。而《诗经·野有蔓草》则表达了年轻时倾心相遇的美好:野外的蔓草与亮闪闪的露珠儿见证了少年的情怀与对恋人的柔软之心。在秋天恋爱、在秋露中怀念是最美的时刻露珠儿是爱情的蓝色背景也是生命中的绿色宝石照亮了华美的乐章……


《月夜忆舍弟》注释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