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唐代诗人卢照邻描绘成都锦里元宵夜观灯的一首绝美诗篇。
锦里,被誉为西蜀第一街,是成都的清明上河图。卢照邻曾在此地为官并漫游五年,此诗便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这首诗绝妙之处在于,全方位地描绘了元宵节赏灯的场景和感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元宵佳节的热爱之情。
在锦里的元宵之夜,华灯初上,夫妻设宴对饮,庆祝佳节。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这种习俗被称为“开芳宴”,是夫妻间特定的宴席,传递着夫妻间的恩爱信息。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因此人们也称元宵节为“灯节”。此夜,灯火通明,火树银花不夜天。在锦里,举办“芳宴”,制作“兰缸”,观赏花灯,都是元宵节的必备活动。
远远望去,花灯绚丽的色彩仿佛分开了大地,远处的灯光点缀着天际,将天地照得灯火通明。诗人用广角镜头捕捉到了锦里元宵花灯的多、亮、美。
连接银河的高处花灯,像是星星坠落,依靠高楼的花灯则像圆月高悬。这两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花灯的可爱之处,也说明了花灯无处不在,种类繁多。
在这欢乐的元宵佳节,美丽女子的笑容映照在花灯前,为节日增添了欢乐与喜庆。女子的笑容不仅是诗中的美景,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
值得一提的是,卢照邻在蜀地曾深爱一位姓郭的女子,并育有一子。虽然最终因贫病交加无法履行承诺,但这份情感在诗中得以展现。诗中的“千金笑”,也许正是卢照邻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整首诗展现了一幅灯火辉煌、繁星点点的壮丽画卷,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意境美。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元宵佳节的深深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咏元宵诗中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