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条形图是数据可视化中的基础且常用的图表类型。它是一种以长方形条形的长度来展示变量数据的图形。这种图形也被称为长条图、条图、条状图、棒形图或柱状图。长条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或更多不同值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这种图表通常适用于较小的数据集分析。条形图也可以横向排列或以方式展示数据。
那么,一个基本的条形图是什么样的呢?如下示例所示:
[插入条形图示例]
当我们想深入了解这个图形是如何绘制的时候,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原始数据。实际的绘图流程与绘制折线图相似,但是使用的函数是不同的。这里我们使用plt.bar()函数来绘制条形图。
plt.bar()函数具有许多可探索的参数设置。虽然这只是最简单的条形图,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其参数功能。
条形图的条形排序是可以调整的。比如,上面的条形图是按照学校名称来排序的x轴数据。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根据其他标准(如分数)来进行排序,使所有的条形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呢?答案是可以的。这种排序的依据都来源于原始数据,所以要想改变条形的顺序,我们需要更改数据源。
在更改数据源后,比如对数据进行了降序排序并选取了前十名的数据赋值给data_yuwen,我们可以使用新的数据源来绘制条形图,这样生成的条形图就会按照新的数据源进行降序展示。
我们常见的条形图还有另一种形式——横向条形图。对于那些动态展示的横向条形图,其绘制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我们理解plt.bar()函数中主要参数的作用就可以了。这个函数中主要有五个参数:x、height、width、bottom和orientation。其中,x控制条形的x轴位置,height控制条形的长度,width控制条形的宽度,bottom控制条形的y轴起始位置,而orientation则控制条形的方向,默认是纵向的。
通过一个小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参数的作用。对比代码和实际输出的条形图,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参数的具体效果。
理解了这些参数后,将纵向的条形图转换为横向的条形图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具体做法包括设置所有条形的x轴位置、调整width和height参数、设置条形的起始位置以及调整条形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和标签一定要匹配,否则图形展示的结果可能会出现错误。
除了使用plt.bar()函数绘制横向条形图,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使用plt.barh()函数。这个函数是专门用来绘制水平条形图的,参数设置相对简单,主要包括y、width和height三个参数。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需要展示更复杂的数据,比如同时展示多个学科的成绩。对于这种需求,我们可以使用堆积条形图来展示。只要理解了各个参数的含义,绘制这些复杂的条形图也不在话下。具体如何绘制,我们下次再进行详细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