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吃中是否需要忌口的问题,是很多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中医理论中,对于吃中时的饮食禁忌,有着丰富的记载和深入的探讨。
根据中医书籍的记载,吃某些中时,不宜同时再吃某些食物。如张仲景在桂枝汤方后特意指出,服用该物期间应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类似地,《本草纲目》中也详细列举了某些中与食物的相克关系,如地黄、何首乌忌萝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等。
某种疾病需要忌食某些物品。例如,《灵枢·五味篇》中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如水肿忌盐、消渴忌糖、黄疸忌油腻等,也有明确的饮食禁忌。
还有一些食品与物性能相克相反,不宜同食。如《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猪肉与生胡荽、鸡与葫蒜、龟鳖肉与苋菜等之间的相克关系。
对于这一点,中医历来非常重视。食同源,食品的性味和品的性味,就治病来说,作用是相同的。在某些情况下,如脾胃虚寒而正在服用干姜、吴茱萸等温热的病人,应忌食百合、绿豆、燕窝等性属寒凉的食品;对外感发烧而正服用石膏、知母等寒凉的病人,应禁食羊肉、狗肉、胡椒等性属温热的食品。
在实际生活中,有两种倾向很值得注意。第一是主张太过,不管病情实际,忌口过严,甚至连水都忌。这种倾向在现代仍然时有发生。例如,《续名医类案》中记载的一例病人,因医生过于严格的忌口导致病人身体受损。但如果对忌口不以为意,实是另一个极端。例如有人患痢疾,不遵所嘱,食猪肉不忌,导致病情恶化。
我认为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是忌口是有科学道理的;第二是关于忌口的记载里既包含有大量前人的丰富经验,但也夹杂有不少缺乏科学根据的糟粕。因此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深入研究。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有关忌口的知识。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必过于典籍中的记载。例如桂圆、葱、蜜、鸡蛋等食品是否会导致某些病症患者死亡仍需科学验证。我们应对此保持理性态度并谨慎对待饮食搭配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现代科学对中与食物相克关系的研究和验证以确保我们的健康和安全。在服用中时遵循医嘱注意饮食习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促进身体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