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名字】利令智昏
【成语拼音】lì lìng zhì hūn
【成语释义】因贪图私利而使人失去理智,头脑发昏。该成语含有贬义,常用来形容那些因追求利益而失去理智的人。在句子中通常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
【近义词】见利忘义、贪图心重
【反义词】廉洁奉公、义薄云天、淡泊名利
【成语出处】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故事背景是战国时期,平原君因为贪图冯亭的诱饵而失去了理智,导致赵国陷入危机。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的行为。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切断了上的交通。上守将冯亭为了保住上,决定将其转交给赵国。当赵孝成王收到冯亭的提议时,他陷入了纠结。他召集大臣商议,其中平原君赵胜主张接受上,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能错过。赵王身边的赵豹却持反对意见,认为接受别人无偿赠送的东西会引发祸患。但赵王最终选择了听从平原君的建议。接受上后赵国很快遭受秦国的攻击,损失惨重。这就是“利令智昏”的故事背景。平原君因为贪图一时的利益而失去了理智,导致赵国陷入危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图私利会让我们失去理智,失去判断事物的能力。在面对利益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要谨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警惕各种陷阱不要因小失大最后得不偿失。真正明智的人会坚守道义拒绝贪图眼前的小利。这便是“利令智昏”给我们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