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孔子所提的正名之论,是否有意为公子郢而废弃公孙辄之举?”
先生回应道:“我认为并不如此。试想,若有人恭敬向我请求参与政事,我怎么可能在他尽心尽力辅佐之际就轻易废黜他?这与人之常情与天理相悖。孔子既然接受卫国国君辄的邀请治理,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得到了卫国国君的信任。圣人以深厚的德行和诚意,必定会感化卫辄,让他明白不敬父爱的不当之处。卫辄将会悔过自新,地迎接其父归国。父爱的深情源于人之本能,若卫辄真心悔过,他的父亲蒯聩必然也会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当蒯聩归来,卫辄主动并将交还给他。蒯聩被儿子的诚意深深打动,又有孔子的诚心调解,自然不愿再接受儿子的,并继续让卫辄执掌。朝臣与百姓们也都倾向卫辄作为君主。这时,卫辄会自我检讨并向天下宣布其过错,表示愿将君位归还给他的父亲。同样地,蒯聩与朝臣百姓也会赞扬卫辄的悔过与仁孝之举,并向天下宣告卫辄是众望所归的君主。在这样的天命所向之下,卫辄不得不采取历史上的的做法,率领朝臣百姓尊奉他的父亲蒯聩为太公,供养备至后再回归君位。如此这般,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爱、子有子孝,名正言顺,以此可以为天下树立典范。孔子所说的正名分,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阳学作为他的心学集大成者,后传至日本、等国。他的文章雄浑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之气。王守仁一生历任多个职务,平定过多次,因功为新建县伯。他的一生事迹和学说都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