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砚是一种用于研墨濡笔的古老文具,又称砚台。自古以来,砚的种类繁多,包括石砚、陶砚、玉砚、瓷砚、铜砚、铁砚、木砚、漆砚、砖砚等。其中,自隋唐起,石砚由于其实用性及与艺术的结合,成为最受欢迎的工艺美术品。
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陕西临潼姜寨村的一座古老墓葬中,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的石砚,以及与之相关的磨杵和染料。在广州华侨新村和湖南长沙沙湖桥等地的汉墓中,也出土了石砚,证明了砚作为研磨工具在秦汉时期就已存在。汉代砚多以圆形三足为主,并雕刻有鸟兽等花纹。至北朝,方形四足砚式开始盛行。隋唐以后,砚式更加多样,同时出现了以秦汉时期的佳砖名瓦制成的砖瓦砚。
历代不乏杰出的砚雕工匠。如清代的宫廷刻砚名匠金殿杨以及风格纤巧的顾二娘等。他们的作品将诗、书、画、篆刻等艺术融入砚刻之中,展现出古雅、简朴的风格。
四大名砚包括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其中,端砚以其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的端溪水一带而著称,石质细腻、滋润,且饰有优美的石品花纹,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歙砚产于安徽省歙州,石质坚韧、细润,具有多种石品特点。洮砚产于甘肃省古洮、岷二州的交界之地,是一种水成岩,其特点是细密晶莹、清丽动人。澄泥砚始制于唐代,以泥质为原料,可塑造出各种砚形,也可烧成各种颜色。
每一种砚都有其独特的雕刻工艺和特点。端砚的雕刻工艺从中唐开始逐渐发展,注重实用与欣赏的结合。洮砚的刻砚工艺则使用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透雕是其最具特色的技艺。澄泥砚则可以塑造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并可进行雕刻和烧制。
本文为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任何转载需经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