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娘娘塑像与乞巧习俗
在我省陇南市的西和县,七夕节的习俗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并且演变为一年的(陇南)乞巧女儿节。这一习俗令人惊喜,因为许多地方的七夕习俗已经逐渐淡化或消失。
七夕,又称女儿节,源自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传说。在这个夜晚,人们祈求织女赐予巧手,即乞巧。乞巧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对月穿针。这一习俗在唐宋时期尤为盛行。诗人林杰的《乞巧》一诗,便描述了这一盛况。
西和县是一个充满浪漫氛围的地方,这里的七夕节不仅仅是神话传说的庆祝,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少女盛会。青春少女们怀着一颗的心,翘首期盼迎请织女来到人间,祈求赐以聪慧和灵巧。这个活动分为迎巧、坐巧等七个环节,少女们用自己的巧手准备供品,齐唱《迎巧歌》,歌声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幸福的向往。
乞巧文化是一种集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为了传承这一民俗文化,姜席初中都会乞巧研习所的乞巧队员参加一年一度的乞巧节。学校还开设了相关校本课程,学生成立乞巧兴趣小组,并编制了校本教材。
每年的乞巧女儿节盛会,晚霞湖都会变得热闹非凡。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围绕巧娘娘的塑像在一起。夜色中,姑娘们面对巧娘娘深深叩拜,齐声唱出迎巧歌。这些歌声似乎能打开南天门,迎接从天宫里走来的巧娘娘。乞巧仪式中的唱词内容丰富,包括对巧娘娘的思念和崇敬、美丽真挚的爱情、西和的风光以及世态人情等。还有多种舞蹈和道具,如迎巧词、泼又泼调、跳麻姐姐等。
巧娘娘被姑娘们恭恭敬敬地供奉在中堂上,仿佛以最可亲的笑容温暖地注视着尘世。从此,那些无处诉说的私话和无从实现的想法都有了期盼和念想。这个特殊的日子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辛劳一年的女性们的狂欢节。
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穿越历史长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崇拜,更是女性们展示自己才华和技能的平台。在这个节日里,女性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丽的艺术品,展示自己的劳动技能,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来源:陇南摄影)这一习俗已被甘肃非遗版权展示交易平台记录并传承下来,成为我省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监制:韩斌 责编:博 编辑:王艳 微信:xpzrm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