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话这一词汇在清末时期就已出现。在1904年,近代女家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曾与留日学生了一个名为“演说联系会”,在其拟定的章程中便提到了普通话的名称。
到了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将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俗语(方言)”和普通话,并对普通话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赵元任,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是清华的四大导师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首位用科学方法进行方言和方音调查的学者。他对多种方言,包括吴语等近60种方言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赵元任还创作了一篇奇文《施氏食狮史》,全文96个字读音相同,但音调不同。这篇文言文虽然对于不具备文言文功底的人也能理解部分意思,但听其读音,即使是懂文言文的人也会感到困惑。这篇同音文《施氏食狮史》说明了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赵元任创作此文是反面证明了汉字拼音化的可能性,即字音和字形是独立的。
汉字拉丁化是汉字拼音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拼音化的汉字直接反映了口语面貌,让人能听懂就能看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字”掀起热潮,一些知识分子提出废除汉字,将其改造为字母文字。《施氏食狮史》一文很好地反驳了这种观念。实际上,《施氏食狮史》也表明了字义和语音之间的紧密关系,一个字的不同读音可能对应完全不同的字义。汉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了汉语的丰富性。这种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汉字的构造方式决定的。汉字的构造方式有其独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使得汉字能够准确地表达汉语的各种概念和含义。《施氏食狮史》也成为了一个例证来证明废除汉字的荒谬性。当今的人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会认为废除汉字的运动是荒谬的,应该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施氏食狮史》也成为了现代学子考普通话前的必读之物,只要能够流利地读出这篇文章,就意味着普通话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如今通行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即为汉语拼音,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