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形成了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由于气候、地域、差异等因素,都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既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又凝聚了精神,传承了文明的祭祀文化。这一节日,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融合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在古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除了祭祖扫墓,还包括踏青、游玩、戴柳条“驱鬼辟邪”、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多种活动。其中,祭扫是清明节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祭拜、追思故去的亲人,是我们传承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同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但继承孝道、传承家风、缅怀逝去的亲人依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我们所强调的“孝道”,不仅包含对长辈生前的奉养,也包含对他们去世后 的祭拜和缅怀。清明节的重视程度可以从其被列入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成为法定假日的事实中得到印证。
传统文化强调阴阳和谐、生死转化。在设立欢庆节日的也设立了带有哀悼元素的清明节,体现了对“死”的尊重,将生死观转化为哲学思考。古人对“死”的仪式感非常重视,从成殓、出殡、安葬等仪式到后续的祭祀、扫墓活动,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心理安慰。清明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人生终极问题的良好机会。
清明节的文化传承数千年,其内容和形式随时代的发展而演变。随着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无法回到家乡祭扫,如何在异乡实现祭扫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网上祭扫”等新兴方式的出现,为清明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可能。近年来,随着人们文明素质的提升,各种文明祭扫的方式已成为社会新风尚。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