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有什么说法吗

春分有什么说法吗

古人是如何解读“春分”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一般出现在阳历的3月20日或21日。这一天,太阳从北向南移动,到达黄经0度,也就是说,在赤道视角看来,太阳正好位于头顶,人影消失。民间有“人间最美春分后”的说法,因为此时草长花开,莺歌燕舞,春光明媚,温暖宜人。

在最新一期(2018年3月22日)的北京“一方钩沉”专栏中,我将详细讲述春分的来历。对北京地区的网友来说,如果有兴趣,可以翻阅一下这一期的报纸。

在天文现象中,春分并没有立春那么引人关注,但在气象学上,它却是四大节气节点之一,与秋分、冬至、夏至齐名。从春分开始,太阳将顺次到达黄经0度、90度、180度、270度。

古人对这一现象观察得十分细致。据汉代佚书《孝经纬》记载:“斗指卯,为春分。分者,半也,当春季九十日之半也。”这就是说,当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卯方向时,即为春分,春季被分为九十天,而春分就是其中一半的时间点。元代的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有类似的解释:“阳生于子,终于午,至卯而中分。”这里的卯代表正东方位,因此春分即是太阳运动到东方的中点时刻。

除了天文方位的解释外,“二十四山”时空系统也与春分密切相关。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精确的方位表达系统,涉及到传统的八卦和十二地支、十天干等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的圆形方位仪——罗盘被后世堪舆家广泛用于风水定位。“二十四山”对应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北斗星的勺柄指向某个方向时,就代表了某个节气。“斗指卯,为春分”的说法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是因为北斗星的勺柄指向卯时即代表春分节气来临。这也是古人与大自然的一种独特对话方式。

在古代的文献中,还有许多关于春分的独特见解。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到:“卯者,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意思是在二月的时候,万物开始冒地而出,生机勃勃。同样地,“秋分”则代表了庄稼成熟、万物归仓的时节。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解读节气的变化,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关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对春分的解释则更为深入:“春分者阴阳相半也”。也就是说在春分这一天阴阳平衡寒暑平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对于植物来说春分与秋分分别代表了生长与成熟的过程而对动物而言则象征着生与死的关系变化交替的季节标志为古代的文化与自然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意寓深长耐人深思和感悟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春分有什么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