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山小记原文及翻译

游西山小记原文及翻译

北京琉璃厂,古称为厂甸,历史悠久。早在辽代,这里曾是海的旧址。元代时,在此设立了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的琉璃瓦。到了清代中叶,琉璃厂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之地,每逢科举会试,商贾之家也会在此开设店铺,尤以书铺最为常见,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物品也次第陈列。这里就像京都的文化中心,繁荣昌盛。乾隆年间,这里更是成为了四库全书的修订地点,显示了其文化地位的显赫。到了民国时期,琉璃厂继续扮演文化古城资料室、图书馆和研究所等角色,对学术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于琉璃厂的传奇故事数不胜数,数百年来,这些故事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笔者将其中一部分故事整理成篇,以供读者欣赏。

溥儒字心畬,号西山逸士,是前清恭庆王奕訢的次孙。他以诗、书、画三绝著称。虽然有自己的润格标准,但溥儒对求画的人从不拒绝。容庚在《颂斋书画小记》中提到,溥儒常常作画至深夜,甚至凌晨醒来继续创作。他的才华和努力使得他的画作备受赞誉。

容庚与溥儒的交往始于1943年。他们之间的交往密切,容庚多次访问溥儒,并对他评价极高。他称赞溥儒的山水画得宋法之妙,楷书和行草也有独特的风格。尽管溥儒的润笔收入丰厚,但他的旧藏如晋陆机的《平复帖》等珍贵文物也相继被典当出售,因为他常常入不敷出。容庚将溥儒与齐白石相比,认为他们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影响力相当。

尽管溥儒的才华被人们广泛认可,他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面对众多求画者,他有时会感到压力巨大。与其他书画名家不同,他并不表现出“怪人”的行为来拒绝求画者,而是选择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容庚对此有些担忧,认为溥儒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才华,学会拒绝,以保持自己的创作热情和独立性。

最终,溥儒在1963年逝世,享年68岁。容庚在七旬之际写下了这篇回忆文章。审读:喻方华。


游西山小记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