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新婚夫妇的大喜之日被称为洞房之日,象征着新家庭的诞生。后来,“洞房花烛夜”被誉为古代的四大喜事之一。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为何结婚被称为洞房。
关于“洞房”的由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古代有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称为新郎。他曾在门前题字: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年。某日,三个皮匠路过,看到这些字后决定进宅探个究竟。
当新郎听闻来意后,热情招待了他们,并询问有何需求。皮匠们提出了看似无法完成的要求:要如太阳般大的馍馍、如海洋般多的油以及如路般长的布。新郎虽然心知这是玩笑,但仍答应三天内满足他们。
三天后,皮匠们如约而至。面对他们的要求,新郎以无法衡量太阳、海洋及路程为由,巧妙化解了承诺的尴尬。继而,他提出寻找所谓的“六证”的请求。这三个皮匠不明就里,为保面子四处打听。
一位叫陈娘的女子出面解释并提供了六证:剪子为裁衣之证、梳子是梳头之证、镜子为容颜之证、秤为斤两之证、斗为量米之证、算盘为结账之证。皮匠们拿回去交给新郎。
原来陈娘住在一个石洞里,新郎得到提示后前往山中寻她。两人见面后,经过一番交流,新郎意识到陈娘即是自己心仪的女子。于是他们在石洞里结为夫妻,人们开始称新婚的男女为新娘和新郎,结婚的第一天便是入洞房。这便是“洞房”一词的由来之一。
这只是传说而非史实。实际上,“洞房”一词的产生与婚姻制度的有关。据传,黄帝为了结束部落的群婚制度,采取了新的措施。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但部落内部仍然实行群婚制,导致经常发生冲突。黄帝意识到这种不稳定状态对部落极为不利,于是召集大臣商讨解决方案。他们受到安全的启发,推出新的婚姻制度规定男女结婚要举行仪式,新人必须在封闭的里共同度过一段时间以培养感情。这段期间结束后,他们便具备正式婚配的身份。人们因此将这个封闭的洞房视为新婚夫妇的结合之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洞房”逐渐成为了新婚夫妇新房的专称。各地的洞房传统因地理、文化、习俗和气候等因素而有所不同,都带有神秘色彩。最早带有洞房结合之意的描述出现在唐朝中期,而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中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更是流传后世。自此,“洞房”成为新婚夫妇新房的专称并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