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即将开始连载一篇关于科举制度的深度文章,共分为六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1905年9月2日,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天,但对那些倾注心血读书,怀揣梦想的学子们来说,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清廷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废除科举制度。
这一决定对于那些一直苦读、期待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科举制度实行了一千多年,如今却突然终止,使得他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原本坚定的人生路径突然改变,他们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时代和机遇。
在传统观念中,社会被划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其中“士”作为最顶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读书参加科举选拔考试被视为爬上这个尖顶的唯一途径。书香门第的称赞背后,实则承载了无数读书人的期望和梦想。现在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似乎已成为了过去,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王朝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尽管它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却已成为阻碍新学发展的障碍。当时的大员和贵族王公们开始讨论的不是是否废除科举,而是何时以及如何废除。
经过慎重考虑和磋商,清廷内部形成了两套方案。第一种是渐进式。从1901年开始,张之洞、刘坤一等陆续向清廷递交了方案,主张逐步废除科举制度。他们提议从科举考试内容开始,逐步过渡到以新学知识为主的考试,最终实现新旧交替。
清廷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方案——激进式废除。这一方案的倡导者如袁世凯和端方认为,局势已经紧迫到不能再等待渐进式的程度。他们认为,只要科举制度还存在,新学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他们主张立即废除科举,为新学的发展扫清障碍。
那么,历史将如何发展?接下来的几期将为您揭晓(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