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锂电池回收其实挺方便的,现在不少地方都有专门渠道处理呢!

【看!我们引领前沿科技】

光明日报上海消息(记者李亮)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锂电池已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手机、电动车还是储能电站。锂电池寿命问题一直是行业内的难题,其寿命通常只有6至8年,且在极寒环境下电池衰退速度会更快。如何延长电池寿命并有效解决回收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最近,复旦大学传来好消息。该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全国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分子工程的彭慧胜/高悦团队成功打破了传统的电池设计原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利用人工智能和有机电化学的结合,成功设计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锂载体分子。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长期以来,锂电池的活性锂离子一直依赖于正极材料供给,一旦锂离子损失到一定程度,电池便面临报废的命运。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电池基本原理,发现电池衰减其实是某个核心组件出现了问题,其他部分仍然保持完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大胆设想设计一种锂载体分子,将其注入电池中,对锂离子进行单独管理和控制。

要实现这一设想并不容易,需要分子具备一系列严格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研究团队采用了先进的AI技术和化学信息学方法,将分子结构和性质数字化,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成功获得了锂载体分子的设计参数。最终,他们成功合成了一种名为三氟甲基亚磺酸锂的载体分子。这种分子可以像物一样被注入到废旧衰减的电池中,精准补充损失的锂离子,恢复电池的容量。这一技术为处理退役电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据了解,使用这种技术的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状态,循环寿命得到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该技术打破了传统电池材料必须含锂的束缚规则,使得使用绿色、不含重金属的材料构筑电池成为可能。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开展锂载体分子的宏量制备工作,并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合作,推动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助力新能源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8日 科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