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蓬在风中摇曳,惊起的沙尘随风飞舞,描绘了一幅孤独而动感的画面。

一、悟出笔法精髓

黄山谷曾言,他在元祐年间书法技艺尚未成熟,用笔常感不足。然在其晚年,于峡中观长年荡桨,方悟笔法之精髓。荡桨之举,推出与挽回的动作,与书法中的用笔之道如出一辙。要想书写飘逸,必须使笔力到位。这种领悟,源于对长年荡桨动作的深入观察与理解。岳珂所称赞的山谷大书“笔势飘动”,以及李瑞清指出的“鲁直书无一笔不自空中荡漾”,皆是源于对笔法到位后的飘漾之感。可以说,黄山谷的笔法领悟,得益于对自然动作的观察与融入。

二、从结构中悟道

关于张旭的领悟,历史记载颇为丰富。据李肇《唐国史补》,张旭从公主担夫争路中领悟笔法之意。而潘之琮《书法离钩》则提到张旭从担夫与公主争道中悟得草法。无论是笔意还是草法,其核心都在于结构的安排。争路或争道,皆是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避让才能达成共行。张旭从中领悟到书法中字的偏旁结构之理,即要大让小,宽让窄,长让短,密让疏。这种领悟,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与书法结构相贯通,使得他的书法有了更深的内涵。

三、从动态中领悟气势

古代书法家善于从自然与生活之中寻找灵感。张旭的感悟便不少由此而来。他看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从中领悟到书法的气势。怀素观察夏云奇峰,雷简夫听闻江瀑涨声,文与可见蛇斗,他们都从动态的事物中找到了与书法相通的气势。这些事物的动态,无论是低昂迴翔、翻转奔逐,还是浏漓顿挫、豪荡感激,都与书法中的气势相契合。张旭看到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更是将动态之美融入书法之中,使得他的草书长进。

四、悟出创新之道

蔡邕在鸿都门看到工人用扫帚写字,从而创造出“飞白”书体,这是创新的一个例子。但真正的创新并非易事。要创新,首先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前人的书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如同佛教禅宗的“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学习书法也要经历一个从学习到超越的过程。没有二王的基础,恐怕也难以有后来的创新。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深入学习和理解基础上的超越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