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节是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或106日,通常在清明节前一两天。今年的寒食节正是清明假期的第二天,日期为壬寅年三月四日,即2022年4月4日,星期一。
寒食节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据传,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发现了火能煮熟食物,开始尝试使用火。由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害怕雷电,他们最初不敢接近自然之火。某一天,他们吃到被雷击的猎物,发现熟食比生食更美味,于是开始慢慢靠近自然之火,用火来烹饪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的应用对先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煮熟食物,还能取暖、照明、辟邪。他们也发现了火种不易保存,燃烧成本高昂,以及用火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民们在野外观察寻找解决方案。他们看到鸟儿用长喙伸进树洞吃虫子,当长喙与树干接触时会产生火花。受此启发,人们开始尝试钻木取火。经过多次努力和研究,人们终于掌握了这一技术。为了纪念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并告诫子孙后代铭记先祖的智慧,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得以流传。
后来,人们将火的应用扩展到更多领域,如祭祀、青铜器炼制、兵器制造、陶瓷烧制、材料烤制等。每年春季气候干燥、风大,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加上春雷也易引发山火。历代都强调用火安全。在成都北大街附近有一座火神庙,提醒人们保护火种、谨慎用火、防止火灾发生。
寒食节当天,古人会将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包括生活用火和祭祀的火。然后在清明节时重新钻木取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这期间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度过无火的时间。寒食节也产生了一些特色美食,如青团和寒具(炸馓子)。在这段期间,人们会多做些饴糖、大麦粥等食品。吃寒食时,人们往往会情绪低沉,怀念逝去的先人。
虽然寒食节在唐宋时期兴盛,但在元明清时期逐渐式微。火的传承仍在每个人心中延续,演变成一种文化之火。即使寒食节的重要性在历史长河中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