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乐学”传统。《论语》开篇即强调:“学习后时常温习,不也是一种乐趣吗?”这明确指出了“学习”与“喜悦”之间的紧密联系。儒家先贤孔子提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认知、喜好和乐在其中。备受尊重的“孔颜之乐”就是儒家“乐学”理念的生动体现。
明代著名儒家学者王艮(字汝止,号心斋,为阳明后学的杰出代表,创立泰州学派)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学歌》,集中展现了儒家的“乐学”理念。在他看来,“人心原本就快乐,只是被私欲所束缚”。快乐是心的本质,而烦恼则是私欲的衍生物。真正的快乐并不依赖于外在条件,而是内心的本来状态。刚出生的婴儿无忧无虑,只处于自在自然的状态,这就是一种最纯真的“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私欲逐渐萌生,但一旦私欲产生,即刻会被良知所察觉并消除,回正的快乐。这里的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纯净意识,它的功能就是感知和认知。保持警觉,觉知当下的一切,是阳明学的重要修养功夫。王阳明曾说,“良知如同主人,私欲如同顽奴”,当良知清醒时,私欲就会消散,人心将重新回归快乐。良知与私欲的关系就像光明与黑暗,无法共存。
在王艮看来,“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真正的“学”就是探寻良知,而真正的“乐”则是通过致良知来体验本体之乐。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体会到快乐,那就偏离了圣贤之学的宗旨。他也强调,只有通过恰当的训练和放松的状态,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本体之乐。
王艮曾感慨道:“世间各种欲望之乐转瞬即逝,而追寻良知的快乐才是长久和真正的快乐。”在现代社会,许多人过于关注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道德的涵养和智慧的提升,导致学习变得功利化和技术化,陷入“学习焦虑”。重温王艮的《乐学歌》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帮助我们明确学习动机,真正通过学习滋养心灵、唤醒智慧,提升人生的幸福感。
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能够带来内心平静和喜悦的智慧。当我们保持觉知、安住当下,通过学习致良知,我们将体验到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远超过任何外在的物质或成就所带来的快乐。“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王艮的这句话深刻表达了追寻良知的快乐是最高级的快乐,真正的学问是能够带来内心平静和喜悦的学问。
今天,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道德的涵养、智慧的提升,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和技能的培养。我们应该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确保学习真正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感。《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3日15版)也强调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