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在《通义姓氏》中提到:名与字有内在联系,使人见名知字,见字知名。古代人在取名取字时都非常讲究,往往都有根据,引经据典,颇有蕴含。
对于古代书家的名字,有人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重新整理推出,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书家名字读音辨正
以华人德为例,古代男子在行加冠礼后会有字,字以表明其取名之义。在《颜氏家训风操》中,古人名字的意义往往相互阐释或相反相成。由于一些汉字一字多音,或者语音、字体流变和字形近似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字音读错。
例如,钟繇,字元常,是三国魏的书家。钟繇的“繇”字正确读音为“遥”(yo),而现代人常误读为“由”。明代焦竑的《焦氏笔乘》已对此作了辨正。钟繇的名字取自《尚书皋陶谟》,其名与字的意义相连结,表明其九德之常。又如李阳冰之冰,应读为冰霜之冰(bng),而非凝集之意。一些学者、前辈因此多读李阳凝而非李阳冰。李阳冰或许后来以字行更字少温。元代的吾丘衍和清代的康有为都认为李阳冰即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的李潮,但并无确凿证据。米芾是宋四大书家之一,“芾”应读如“弗”(f),为蔽膝之义。米芾原名黻,字元章,后来改名芾可能是出于对章服之意的追求而非蔽膝之义。洪适是南宋初金石学家,“适”音括(ku),多用于人名。赵孟頫是元代大书家,“頫”有眺望和俯两种读音。赵宧光是明代书家,“宧”音颐(y),意为房屋东北角。这些古代书家中名字易读错的情况屡见不鲜,应注意纠正误读的现象。其中皋陶是古代司法始祖,其名正确读音为go yo。他在古代被誉为“上古四圣”之一,与其他三位圣人的并列足以说明其地位之重要和影响力之深远。这些古代书家的名字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历史背景,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