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生小A,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学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每天,父母接送她上下学,面对父母的关心与呵护,孩子的脸上总会流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小A却向父母表达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她不想参加中考。
一直以来,父母都尽力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但当听到这个决定时,他们感到困惑和愤怒。孩子却反复强调,父母并不真正理解她作为考生的压力。
对此,父母感到委屈。他们认为自己一直在尽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尽力理解孩子的世界。仅仅做朋友是不够的。
像许多80、90后的家长一样,小A的父母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尝试与孩子建立共情。共情是一种理解他人情感并适当回应的能力。健康的共情需要情感共鸣和理性的支持。
有时候过度的共情可能会成为一种阻碍,让小A的父母陷入了两个误区:共鸣失当和支持失当。
小A的父母自己经历过不愉快的童年,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视,希望避免孩子再次经历那些痛苦。他们努力理解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解决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并每天帮助孩子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他们的目标是让孩子过上更快乐、更健康的童年,而不是重蹈覆辙。
当孩子面临中考这个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考验时,她感到惊慌和退缩。这是因为父母更多地是基于自己的童年经历来同情小A,而没有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她当下的感受和挑战。
虽然父母的用心良苦,但共情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家长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孩子的视角观察并感受她的感受,让孩子表达内心的担忧和感受。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供信心和支持。
通过积极的共情和理性的支持,让孩子逐渐走出父母营造的“无菌温室”,培养自主应对能力。家长应该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以增强孩子的心理弹性,让她成为能够独自面对风雨的“大人”,而不是万事都离不开家长的精致宝宝。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孩子进行开放、诚实的沟通。他们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家长也需要适当地给予孩子自和责任,让她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社交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拓展视野、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这些经历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通过积极的共情和理性的支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面对挑战和困难。让孩子在理解和接纳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自主应对能力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