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上,关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是否应该成为全职太太的问题,早在95年前就被鲁迅探讨过,其中篇小说《伤逝》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该小说创作于1925年。
小说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子君与寒门子弟涓生的故事。两人自由恋爱,却遭到各方面的否定、阻挠甚至嘲笑。他们勇敢地冲破重重阻碍走到一起,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这来之不易的爱情却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逐渐消磨掉。子君最终回到原来的家中,不久后离世。
这个曾经充满热情的爱情以悲剧结尾,令人惋惜,同时也引发深思。悲剧的产生究竟源于何处?
涓生作为进步青年,其实有着渣男的一面。他受五新影响,与子君冲破家庭束缚,追求所谓的自由。他并不是一个担当足够的男人。找住处时害怕他人的眼光,将家务全留给子君,还认为子君沉迷于琐事之中。当经济窘迫时,他归咎于子君;在寒冬中独自取暖却不顾子君的感受。这些都显示了他的自私和渣男的一面。
当涓生对子君说出“我不爱你了”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视为渣男语录。他所说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也有其道理。
但二人的实际生活中却充满了空虚。他们所预设的完美的爱情无法承受柴米油盐下的琐碎,涓生开始心生浮躁并且日益厌倦。当生活压力增大时,他们便无法应对,幸福也自然化为泡影。
鲁迅的小说创作技巧娴熟,能够用小说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伤逝》中,阿随的名字就暗示了子君对涓生的依附性。阿随与子君的命运紧密相连,婚后涓生在子君情感中缺席,阿随成为子君生活上、精神上的伙伴。阿随的遭遇暗示了子君的命运。
子君曾勇敢追求爱情和个性,但在婚后却逐渐回归传统女性角色,沉浸在日常琐碎中,失去了与涓生的共同语言。她满足于男性中心的传统生活空间,这与她最初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理念背道而驰。
女性独立并不仅仅限于经济独立,精神独立更为重要。如《日出》中的陈白露、《半生缘》中的顾曼璐,她们在经济上独立,但在精神上仍然依赖于他人。而罗子君则通过努力在精神和经济上都实现了独立。
全职太太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女性的生存问题不仅需要经济独立,更需要精神独立。爱情和婚姻需要双方共同优化。
相关阅读:《半生缘》中的顾曼璐竭尽全力追求的是一个平凡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