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饺子的故事源自东汉末年。当时社会不安,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生活极度困苦。白河的乡亲们更是苦不堪言,饱受饥寒交迫之苦,许多人连温饱都难以保障,耳朵也被严寒冻伤。
医圣张仲景目睹了这一幕悲惨景象,心怀悲悯之心,决定用自己的医术为民解忧。于是他在南阳东关找了一块空地,准备在冬至这一天为百姓施救。
张仲景凭借多年的行医经验,精心挑选了羊肉、大葱、辣椒等食材,并加入了具有祛寒效果的草。他将这些材料细心切碎后,用预先准备好的面皮包裹起来,并带领弟子们将它们包成耳朵的形状,称之为“祛寒娇耳”。
冬至那天,医棚前人潮涌动,乡亲们满怀感激与期待地排成长队。张仲景和弟子们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祛寒娇耳汤分发给众人。每个人吃到娇耳、喝下热汤后,瞬间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冻僵的身体逐渐恢复了知觉,两耳也开始恢复听力,冻伤的耳朵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这场暖心的救助行动持续了很长时间,许多人的冻伤得以治愈。而“祛寒娇耳”这种食物也在当地流传开来,人们纷纷学着制作,以纪念张仲景的善举和恩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祛寒娇耳”的做法不断传播和演变,逐渐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美食——饺子。每逢冬至这一天,无论南北,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美味的饺子,既驱散了冬日的严寒,也传递着那份千年的温暖与关爱。
据说饺子最早是由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小小的饺子不仅包裹着丰富的馅料,更承载着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至今,南阳医圣张仲景的后人每年冬至都会举办活动,让人们免费品尝美味的祛寒娇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