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知识分享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别号归来子,是北宋的知名文学家及书法家,被列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学成就显赫,广受后世赞誉,而其在书法上的造诣同样不可小觑。作为苏轼的得意门生,晁补之在艺术理念上与苏老师高度契合,其书法风格深受宋代崇尚意趣的书法风气影响。
在北宋后期,书坛以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为核心人物,形成了一种以“尚意”为主导的审系。这个体系强调在书法创作中,个性表达和情感投射的重要性,而非单纯追求技法的工整。在这一背景下,晁补之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其书法实践既体现了这一时代的共性特征,又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个人风格。
《跋枯树赋》是晁补之为褚遂良的《枯树赋》所题的跋文。现存的是刻本,被收录在《邻苏园法帖》中。虽然原作已经遗失,但通过刻本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其风貌。其行书疏密有致,字形大小各异,以方笔为主,转折处棱角分明,整体呈现出一种大开大合的气势。相较于褚遂良原作的精致飘逸,晁补之的跋文更显豪放,甚至被一些后世评论家称为“不拘小节”。
晁补之的书法理念可概括为“技道两进,自出新意”。他在《鸡肋集》中明确提出,“学艺在于精,学识需专注”,强调技法的锤炼与学识修养应同步发展。这一观点直接继承了苏轼的文艺观,即“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在元丰年间,晁补之参与了“西园雅集”,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文人雅士共同探讨艺术。这个文人圈的审美趣味对晁补之的书风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中描绘的晁补之形象,身着青服,披巾而立,与他在书法中表现出的狂放气质相得益彰。
在明代以前,《跋枯树赋》很少被提及。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其价值才被人们重新发现。何绍基评价其“得东坡骨力而更具奇崛”,康有为则称“方笔凌厉,开北碑先声”。这些评价反映了书法审美标准的时代变迁。
晁补之书法《跋枯树赋》赏析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