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群我过去从未深入了解的人群,她们在街头、公交车上、菜市场与我擦肩而过,大多是在进城打工的浪潮中,跟随打工的男人来到城市的农村妇女。她们脚踏着城乡两个世界,一边经营着乡下的土地和农活儿,一边在城市的近郊或远郊打拼。
她们的身份难以界定。虽然她们生活在城市,称她们为农妇,但她们与乡村的联系已经不再是那么紧密。她们中有的十几岁就来到城市,几乎与城市共同成长,经历了城市的起伏悲欢。她们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市民,因为她们的户籍大多仍在乡村,口音中还带着乡下的腔调。她们的语言中混合着城市的时尚词汇和网络语言,显得独特而奇妙。
她们虽然没有什么专业技能,但凭借文化、年轻和生存的本能,她们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避免了像父辈那样只能从事最苦最累的工作。她们的质朴是她们的共性,但她们对城市生活充满幻想和误解,认为城市生活就是轻松享受、打扮自己。但实际上,她们中的大多数在进城后都经历了艰辛的生活。
她们注重生活质量,买衣服时会转遍多个商场,反复挑选。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曾染过头发,无论年龄大小,黄发、红发都有。她们几乎都有受教育的经历,有的还自称上过大学。虽然她们的书法字迹可能不太规范,但她们对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她们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有的在长城脚下耕种着土地,有的在城市中经营着生意。她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为生活努力打拼,几乎没有人是寄生虫。她们与丈夫之间的关系传统而坚固,彼此扶持,共同为家庭奋斗。
她们也有柔情的一面。比如康这个年轻的农村妇女,虽然长得普通,但有一双灵动的眼睛。她坦诚地向我询问关于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甚至在某些时刻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群城市中的农村妇女,她们的生活既充满艰辛也充满希望,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为梦想而努力。她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关注和倾听。
(李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