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诗人(公元712年-770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集大成,既体现了家的渊源,又展现了他博大的胸襟。
杜甫的诗歌成就集大成,无愧为“诗之圣”。在唐代诗人中,各有所长,有的在七言诗方面表现突出,有的擅长古体诗,有的则擅长近体诗。虽然李白被誉为“诗仙”,但在七言律诗方面的表现却并不突出。而杜甫,无论是在诗的体裁还是内容方面,都能游刃有余,堪称集大成之诗人。
这其中的原因,一是源于杜甫的家学渊源。他的十三世祖杜预,不仅文武双全,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杜甫的祖父和曾祖父也都在诗歌领域有所建树,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自己也曾说过,“诗是吾家事”,可见他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
二是杜甫的胸襟博大。他既重视古人的诗歌传统,又不薄今人的创新。他提倡复古,但又能够关注现实,反映深刻的思想和意志。他不仅能够深入生活,关心大众,还能够从各个阶层、各个方面体验生活,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他的“三吏”、“三别”等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人中的圣人”,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天才,更是一个深入生活、关心大众的人。他的诗歌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尤其是对的深情关怀。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生动地描绘了他在安禄山起兵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他对的深切关怀。
在这首诗中,杜甫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家人,还关注着那些失业的农民和远戍的士兵。他的忧民忧国的情绪高过终南,浩茫无际。他的感情出自于他的天性,就像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现代社会中,有些人却只顾追求金钱和名利,道德观念淡薄。我们需要向杜甫学习,虽然不能完全做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至少可以做到“穷年忧黎元”,关注的生活,关心社会的变迁。杜甫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诗歌才华,更在于他那种博大的胸襟和对的深情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