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次呈现的文章如下:
灯笼果:东北的小野果走红了
近日,一种名为“灯笼果”的野果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居住在东北的小伙伴们来说,灯笼果并不陌生,它是当地非常常见的野生浆果,与蓝靛果、菇娘果、软枣子等野生浆果齐名。
每到夏季,东北的灯笼果便会迎来成熟期,今年的果实更是在网络上热度飙升,一些平台上的零售价格高达30多元/斤。在水果店和街头摊位上,灯笼果的售价也不菲,达到10-12元/斤。
看似简单的灯笼果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历史和多样的名称。除了“灯笼果”这一日常称呼,它还有“欧洲醋栗”这一更为学术的名称。事实上,灯笼果并非原产于我国东北的野果,而是20世纪初从欧洲引入。其植物学名为茶藨子属,因此也有人称之为茶藨子。国内还有称其为“刺李儿”的,这是因为部分品种的灯笼果表面带有细小的刺。
在国际市场上,灯笼果同样有着多种名称,如“gooseberry”翻译为“鹅莓”,也有称其为黑穗醋栗或黑加仑的。由于名字繁多且混乱,导致很多人对灯笼果的产生误解。
尽管在国内,灯笼果长期被视为野果,但在全球范围内,它却是有着广泛种植的水果。在欧洲和,灯笼果早已成为日常水果,大量用于制作果干、果酱等食品。俄罗斯、哥伦比亚等也有种植和出口灯笼果。
那么,为什么在国外广受欢迎的灯笼果在国内市场一直难以突破呢?这主要归因于其独特的酸味。传统的欧洲醋栗品种酸味过重,而国内消费者更偏好鲜食水果,对过于酸涩的灯笼果接受度较低。
尽管如此,灯笼果的商业化发展仍有两条路径可选。一是继续走水果加工路线,将灯笼果制成浓缩汁等食品出口;二是鲜食路线,这需要选育出更适合国内消费者口味的品种,如偏甜的醋栗品种。
对于灯笼果的商业化前景,各方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灯笼果的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将在市场上获得更多认可;也有人担心,过于酸涩的口感限制了其市场潜力。你对灯笼果这个野果的商业化之路有何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