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有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物品——风箱,这是过去农村家庭和铁匠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出生在六七十年代农村的人们来说,风箱无疑是一个熟悉的伙伴。然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风箱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充满历史感的物品。
风箱,也被称为风匣,它的作用类似于现代的鼓风机。它的长度大约在一米左右,高度约为二尺上下,宽度则大约在一尺二左右。风箱主要由木箱、拉柄、活门和出气孔组成。这个方正的木箱上装有长长的拉柄和两个玲珑乖巧的活门。当拉动拉柄时,绑缚的鸡毛会来回压缩空气,将空气送入灶膛。随着风箱的拉动,灶膛里的秸秆会迅速燃烧,化为灰烬。
回忆起儿时的冬天,早晨被窝里的温暖总是让人舍不得离开。但母亲早早就起床做饭,饭菜做好后才会叫醒我起学。做饭时,厨房里满是浓浓的水蒸气,母亲坐在锅台前,一边往灶里加柴火,一边拉动风箱。风箱的风门发出有节奏的“咔——咔——”声,伴随着风的呼啸和灶膛里通红的火光,让人倍感温暖。母亲做的饭菜也因此特别香甜可口。
拉风箱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小孩子完成的。放学回家,当母亲开始做饭时,孩子们就会主动帮忙拉风箱。随着一次次的推拉,灶膛里的火越来越旺,锅里的水也逐渐热起来。回忆起小时候烧锅拉风箱的经历,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协助母亲烧锅了。由于力气小,我常常跪在地上双手拉风箱,虽然累得浑身是汗,但看到火势旺盛,内心却充满了成就感。有时我还会把风箱当作自己的玩具或好朋友。
然而那时候的烧柴并不容易获取,我们经常要烧树叶和麦草。遇到阴雨天,这些材料潮湿难燃,烧起来时浓烟滚滚,让人眼泪直流。做一顿饭下来烟熏火燎的,有时被呛得又是咳嗽又是抹眼泪。看着别的小伙伴在玩耍,而自己却在拉风箱,心里总会有些不甘和抱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渐渐明白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