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梅止渴”是一则源远流长的成语,源自三国时期的一个感人故事,并在《三国演义》的“曹操煮酒论英雄”章节中有详细的叙述。某日,曹操邀请刘备共饮佳酿,在描述园中梅树所结的梅子时,曹操回想起曾经征伐张绣的旅程。那时,旅途缺水,将士们口渴难耐,于是他心生一计,指向前方虚称有梅林,这立刻让军士生津,缓解了口渴。今日梅子成熟,美景与美酒相伴,遂邀请刘备共赏。
这一成语传承至今,常被用来形容人们用空想来自我安慰的行为。“望梅止渴”并非仅仅是空谈。事实上,“望梅”确实能够引发“止渴”的反应,这是人类高级系统的一种条件反射。
隋炀帝曾因沉迷于酒色而口渴难耐、身体日渐消瘦。许多太医束手无策,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一位叫莫君锡的郎中献上妙计。他在宫中画了“梅林”和“雪景”两幅画,每次隋炀帝观赏“梅林”时,看到梅子挂在枝头,便会想起其酸甜味道,口水不禁涌出,口干舌燥逐渐缓解。“雪景”画中的白雪也让隋炀帝感到寒气逼人,心火消退,病情得以缓解。
现代医生也常运用条件反射来治疗疾病。例如,有些患者在腹部手术后无法正常排尿,医生便会引导患者观看流水或听流水声,通过联想来恢复排尿功能。
条件反射有时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花粉过敏的哮喘患者仅闻到花粉的气味就会发病。有些患者看到仿真花或塑料花时,虽未直接接触真实花粉,但也会引起气喘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条件反射例子比比皆是。如小孩子在未接触环境前,对穿白大褂的医生并无恐惧感,但多次就医后,他们可能会将疼痛和穿白大褂的医生产生联系,一见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就会本能地感到害怕。
三国时期的曹操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条件反射”这一医学现象。在面对炎热天气、长途跋涉、口干舌燥的困境时,他巧妙地运用“望梅止渴”的策略,使将士们的口渴感瞬间减轻,成功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可见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理解并应用这一深邃的医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