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依无缝,就像两个人天生一对,彼此间没有缝隙,感情深厚自然,让人羡慕不已。

上海轨道交通嘉闵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审批,令太仓欢欣鼓舞。未来嘉闵线有望延伸至太仓,这一发展远景令人期待。上海嘉定与江苏太仓两地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人文历史深厚相亲,经济发展也相互融合。甚至在分界之处,两地还出现了相同的名字:太仓设有陆渡街道,与太仓紧密相连的嘉定一侧则是陆渡村。这两个“陆渡”的中心区域无缝对接于省界之上,堪称行政区划的奇观。这一奇妙的共存现象已经持续了800年之久。南宋嘉定年间,昆山县分出嘉定县时,陆渡地区跨越老浏河,县界恰好经过老浏河,形成了如今的沪苏省界。如今,两个“陆渡”已经从宋代的江南发展到当代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的发展时期。从“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到“金泽-朱家角-黎里-姚庄-西塘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再到“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长三角省际毗邻区一体化成果显著。实际上,陆渡地区的融合现象并非个案,而是省际毗邻区“原生一体化”的典型案例之一。除了陆渡之外,南京与马鞍山的分界线上也有两个街区相连的丹阳镇,北侧属南京市江宁区的丹阳社区,南侧则是马鞍山市博望区的丹阳镇。康熙年间,江南省被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时,丹阳镇被一分为二。除了丹阳之外,南京与安徽交界的地方还有乌江和定埠以及冶山等地,这些地方几乎串联起了南京与安徽的整条分界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京都市圈包括众多安徽市县具有现实依据。毗邻区域也存在原本分属两省后再合并的情况,比如金山枫泾。在明代初年嘉兴和湖州划归浙江时,枫泾曾分属苏浙两省。但后来南镇并入北镇,结束了分治局面。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省级毗邻区域存在这种“原生一体化”现象,城市内部区县之间同样存在类似情况。例如上海嘉定与宝山的交界处就有两个名为潘桥的地点。而在城市间也有类似情况,南通与泰州的分界处两侧共同使用着西来的地名。这些例子表明毗邻区域的互动源远流长,难以用简单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