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768年的冬天,洞庭湖畔,一叶扁舟缓缓从浩渺的寒烟中驶来。无人关注,无人等待,更无人知晓那小小的船舱中,坐着一位五十七岁的老人,他正是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此时的杜甫,已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生活也过得凄惨不堪。长期患有的肺病与风痹症,全靠物维持,恐怕已时日无多。而经历战乱的大唐,一片萧条,满目疮痍,就像即将逝去的杜甫,已然失去了往日的繁荣。
杜甫,这位见证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诗人,满怀感慨地沿着江边漂泊到了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自古以来,便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登上岳阳楼,便可一览无余地俯瞰八百里的洞庭湖。五十七岁的杜甫,在疾病缠身的境况下,登上岳阳楼,倾诉他的所思所感,铸就了被誉为“盛唐五律第一诗”的《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早闻洞庭盛名远播,今日终得登岳阳楼。眼前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吴楚东南之地仿佛裂开一条缝隙,乾坤日夜浮现在眼前。亲朋好友音讯全无,只有老病之身在孤舟中漂泊。战火纷飞在关山以北的地方,我凭栏倚望不禁涕泗横流。
杜甫的《登岳阳楼》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历来受到名家的高度赞赏,被誉为五律的典范之作。清代查慎行的《初白庵诗评》称赞道:“杜诗前半首从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这首诗的首联道出了诗人渴望一睹洞庭湖岳阳楼胜景的愿望得以实现的心情。而颔联则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寄寓了诗人浪迹天涯、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颈联则直抒胸臆,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尾联则写忧虑不安以及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登岳阳楼》不仅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倾诉,更是对天下苍生的关怀和忧虑。这首诗将洞庭湖的浩渺与诗人的博大胸怀融为一体,形成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通篇写岳阳楼和洞庭水,却又不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而是将身世之悲、天下之忧与浩渺的洞庭水相融合,令人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