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美:人生的艺术化与生活的性》
朱光潜先生所著的这部作品,由北京大学出版。本书扎根于传统,涵盖了美学的各个层面,致力于倡导生活的艺术化和性。本书从探讨美的来源、美的本质、美的特点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提出美学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作者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以朋友的语气亲切交谈,将自己对审美、艺术、欣赏、创作、人生的深刻体悟,融入质朴清新的文字之中,引导读者从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艺术的创造离不开欣赏,生活也是如此。我们常常用“好看”或“不好看”来评价一种言行,这实际上已经接近艺术欣赏的标准。大多数人往往不能全面、深入地评价,不能将整个生命史融入一言一笑、一举一动之中。他们的“人格”观念淡薄,所谓的“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而那些善于生活的人则对生活持有彻底认真的态度,不让任何细微末节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
以王安石为例,他在创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对“绿”字的选用经过了多次修改。这足以看出艺术家的严肃态度。同样地,善于生活的人也会在生活中表现出同样的认真态度。比如曾子临死时,记得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要让人换过才安心瞑目。吴季札心中已决定赠剑给徐君,虽然没有实行,但在徐君去世后,他仍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以表达他的坚定承诺。这些看似微小的言行,在善于生活的人眼中却是极其重要的,就像诗人对诗句的每一个字都同样看重。
艺术家在评估事物时,往往以是否能融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这常常出乎常人的意料。他们能看重常人所轻视的,也能看轻常人所重视的。在重视一件事物时,他们知道如何执着;在轻视一件事物时,他们也知道如何洒脱。艺术家的才能不仅在于选择,更在于舍弃。如苏东坡所言,写文章就像水流经山谷,顺其自然而行,止于不得不止之处,这就是恰到好处的取舍,人生也是如此。
善于生活的人会以艺术的眼光来评判世间万物。对于他们来说,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只要符合艺术的标准,就可以变得极其有价值;反之,即使是常人看重的事物,如果不符合艺术的标准,也可以变得毫无价值。他们不仅认真严肃,还能洒脱豁达。比如摔碎甑而不顾,斯宾诺莎宁愿靠为生而不愿当大学教授,王徽之在雪夜访友后的即兴返回,这些都是艺术家的洒脱与豁达。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需要兼具严肃与豁达之胜。晋代的清流大多只知豁达而不知严肃,宋代的理学则大多只知严肃而不知豁达。陶渊明和杜甫的人生恰到好处地融合了这两者。
——本文摘自朱光潜的《谈美》,由袁琭璐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