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称香山居士,是唐代中晚期的杰出诗人。他出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歌以贴近民众、反映现实而著称。
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800年)通过进士考试,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敢谏,他不畏,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因此被江州司马贬职。后来,他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晚年,他退居洛阳香山,自编《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的五首诗词作品展现了他不同的情感与人生经历。《问刘十九》描绘了一个冬日邀请友人共饮的场景,朴实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忆江南词三首》则表达了他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美好回忆。《观刈麦》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体现了他的民生关怀。而《梦微之》则是一首悼念亡友元稹的悲痛之作,字字含情。《长相思汴水流》则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意境深远。
白居易的诗歌,无论是反映社会现实,还是表达个人情感,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他的诗歌语言朴实自然,贴近生活,让人在欣赏美感的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温暖。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反思。他的诗歌在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