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人们对旅游的热爱与兴趣不亚于现代人。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李白、杜甫、苏轼等文学巨匠一生的足迹绘制成旅行地图,他们的旅程将遍布大江南北,走过的地方之多超乎我们的想象!古人旅游并非为了娱乐,而是作为求知的一种方式,即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的旅行往往持续数年,因此那时的旅游一般被称为“游历”或“漫游”。
那么,古人最喜欢去哪里游玩呢?山水风光和历史古迹是他们流连忘返的地方,这些独特的景观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诞生了无数流传后世的佳作。谈及关于山水的著名诗篇,不得不提一首咏叹五岳之首——泰山的绝妙之作。
泰山是怎样的呢?它集聚了众多美景,山体高大,南北两面甚至能体验清晨和黄昏的不同景色。层层烟云令人心驰神往,古人不禁极目远眺,欣赏那归山的飞鸟。他们怀揣着强烈的愿望,一定要登顶泰山,俯瞰群山。
在赞美泰山的诗词中,杜甫的《望岳》堪称绝世之作。这首诗从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泰山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崇敬和向往。
杜甫,唐朝唯一能与诗仙李白并驾齐驱的大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工整严谨,尤其擅长律诗,能够将这些严谨的格律写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这首诗《望岳》虽为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却已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开头以一句“岱宗夫如何?”石破天惊,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向往与惊叹。岱宗是泰山的别称,诗人用这个词表达了他对这座大山的崇敬。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泰山的美景,同时暗示了它的地理位置。
随着诗人的脚步渐近泰山,描写的景色也从远及近。“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展现了泰山神奇秀丽的风光和它高耸入云的特点。杜甫的诗歌讲究“炼字”,这两个字用得精准传神,将泰山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表达了诗人被山腰的云雾所吸引,感到心胸激荡,极目远眺,甚至要看清那飞入深山的归鸟。这再次表达了对泰山的留恋。
诗人由景入情,发出登岳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伟,也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勇于攀登的雄心壮志。
杜甫的诗歌最大的特点被认为是“沉郁顿挫”,但这首诗却显得气骨峥嵘、体势雄浑,充满了朝气蓬勃、豪迈刚健的气质。这首诗写于杜甫二十四岁时,那时他尚未取得功名,但已经是一位心怀大志、意欲有所作为的青年才俊。
杜甫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受到儒家文学的熏陶,早年便立下了为国效力的壮志。虽然科举失利,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在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鼓励下,保持着达观自信的心态,等待实现抱负的时机。
杜甫热爱泰山,或许也与他对儒家圣人孔子的仰慕有关。《孟子》中的一句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反映了泰山的神圣和深厚底蕴。这也与杜甫心中的儒家文化烙印相呼应。孔子当年登泰山是为了考察古代的封禅制度,而杜甫虽然未曾登顶,却表达了对这座大山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或许有朝一日,当他为做出贡献、实现理想时,就是他登顶泰山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