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孩子升学宴恭喜话语

朋友孩子升学宴恭喜话语

随着高考的钟声再次敲响,关于邻居家的升学宴的往事也浮现在我的脑海。

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举办升学宴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回溯到上世纪十年代,只要家里孩子考上中师或中专,便会举办热闹的升学宴。时光流转至两千年后,随着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一般只有考上大专或本科的家庭才会举办这样的宴席。近年来,更多的家长选择在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尤其是一本时,举办盛大的升学宴。也不乏有些家庭在孩子考上二本、三本甚至是专科学校时,也选择举办宴席。

最初的升学宴,主要目的是为了庆祝孩子取得优异成绩。在那个普遍不富裕的年代,这也是让亲朋好友和邻居们共同分享喜悦,并借此机会筹集一些资金,以帮助孩子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升学宴的初衷似乎逐渐发生了变化,它开始成为一种敛财的方式。

我家邻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前年,他们的儿子高中毕业,虽然高考成绩只有三百多分,未能达到本科线,最终只进入了一个市属职业技术学院,但邻居依然欢欣鼓舞。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们燃放了烟花和鞭炮,在村里上演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随后,他们开始通知亲朋好友和邻居们参加升学宴。

在宴席筹备的前几天,邻居全家都投入到繁忙的采购工作中。他们开车前往市场,来回奔波了两三趟,才将所需的食材准备齐全。升学宴的前一天下午,乡村厨师们进驻邻居家,地坝里搭起了土灶,二十多张大圆桌一字排开,等待着第二天的盛宴。

那天晚上,我遇到村里的发小,得知他因故不能亲自到场祝贺。于是他将两百元钱转给我,让我代为随礼。巧合的是,当晚有四五个人都找到我,委托我为他们随礼。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但我还是欣然接受了他们的委托。

然而第二天的情况却令人有些惊讶。按照农村的习俗,十二点应该是开席的时间,但邻居家的二十多张大圆桌却只坐了不到一半的人。那些委托我随礼的人并没有亲自到场。整个宴席结束,出席的人数远低于预期,连邻居家自己、厨师团队和帮忙的人加起来也只坐了一半的席位。这意味着至少有一半的人没有出席宴席。

后来得知,这些没来坐席的人都是带了礼金却未亲自到场。就连平时与邻居家走动较近的亲戚也是如此。这让人不禁思考,虽然礼金带来了表面的热闹,但真正的情谊和祝福是否只能通过到场来体现呢?这种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升学宴真正意义的反思。


朋友孩子升学宴恭喜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