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深奥
古代人的天文知识既深入又广泛。早在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时代,他就已经观察到:“在三代以上,天文知识是每个人都掌握的。”从农夫的言辞到妇女的日常对话,从戌卒的创作到儿童的童谣,天文知识无处不在。后世的一些文人学士却对此茫然不知。
在远古时代,大自然对古人来说充满了神秘和不可思议。日升日落、月晕风起、雨降云飘等自然现象,都曾引起古人的深深思考。他们相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在着宇宙,并为每种自然现象赋予了特定的主人,如日御羲和、月御望舒、风师飞廉、雨师屏医等。
在没有钟表和计时工具的古时,人们要知晓时间、季节和方位,只能依赖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甚至连人们的日常作息也受制于天文现象。
殷代的甲骨刻辞已经记载了一些日食、月食的现象和星名,这是古人天文知识的实证。《尚书》、《春秋》和《诗经》等古籍中也有诸多关于天象的记录。《史记》中的天官志和《汉书》中的天文志,都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的深入研究。
说到七政与星期天的关系,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为七政。这七政又被称作七曜,对应的七天恰好是现在日历从星期日到下星期六的七天。这一七曜学说影响深远,至今在日本和韩国等国的日历中,仍然使用日、月、金、木、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
对于五星,古人也有详细的观察和描述。金星在古代被称为启明星或太白,因其亮度极强、银白耀眼而得名。黎明时它在东方出现,被称为启明星;黄昏时则出现在西方,被称为长庚星。《诗经》中的“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便是指的金星。
木星在古代被称为岁星,简称岁。古人观察到岁星每十二年绕天运行一圈,每年经过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根据这个规律进行纪年。
水星又称为辰星。
而火星在古代被称为荧惑。《诗经》中提到的“七月流火”实际上指的是恒星中的大火星,并非行星中的火星。
土星则被称为镇星或填星,这一星球对古人来说同样充满了神秘与未知。通过不断的观察与研究,古人逐渐揭示了这些星球的奥秘,丰富了我们对于天文世界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