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民间重要节日。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在北方,人们习惯吃饺子庆祝,而在江南则吃汤圆。
自2016年起,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列入非遗名录。尽管在南方和东北地区,人们对于节气的准确性有所质疑,但在黄河中下游的山西地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性却备受认可。每当节气来临,总能引发网友热议,称赞山西地区的气候变化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清明时节雨纷纷,立秋之后气温骤降,这些变化都与二十四节气的节奏紧密相连。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山西南部地区被视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源头之一。关于起源地的问题,山西襄汾和河南洛阳等地在历史和考古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最早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尚书尧典》。而文献中最早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是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时始制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最终在秦汉年间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
说到山西陶寺遗址,这个作为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的古老遗址,最近成为了热门话题。在四千多年前,陶寺的先民们已经利用观象台掌握节气规律,用以指导农事活动。观象台由夯土柱围成半圆形,形成观测缝和观测点。冬至时,阳光会从特定的观测缝中。陶寺遗址的考古工作者与天文学家合作,经过反复求证和模拟观测,确定了这一观测现象与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间的紧密联系。除了观象台,陶寺遗址还出土了圭表等天文历法观测仪器。这些仪器与观象台相辅相成,共同确保了古代天文历法的准确度。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高度现代化,但节气文化依然融入人们的生活,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新的时代内涵。尽管有些节气可能在实践中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或明显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春分、秋分已经不再具备古时强调的天文观察意义和社会影响力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价值的挖掘重新获得人们的关注和尊重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时代见证和必然趋势我们也应该珍惜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当代社会继续发光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意义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本期内容统筹和策划由负责文字部分由和付明丽共同撰写视频制作由付明丽董童刘利平王筱共同完成出品方为日报社山西分社如有投稿需求请发送邮件至指定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