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做木梳的木头有哪些

最适合做木梳的木头有哪些

【文物解密:探索梳篦背后的文化与故事】

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梳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如今大多数人只知其用,而不知背后深厚的文化与故事。本文带您一同探索梳篦的魅力。

诗人罗隐曾言:“白似琼瑶滑似苔,随梳伴镜拂尘埃。”唐代时期,人们便对梳篦的使用有了深深的依赖与赞美。而现如今,对于年轻人来说,“篦子”可能已经不再熟悉,但它在文物市场仍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在荆州这样的文物大市,许多墓葬里都出土过古人梳理头发的用具——梳子和篦子。

在古代,“梳”与“篦”统称为“栉”。《说文》中提到:“栉,梳,枇总名也。”这其中,“枇”,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篦。据传,梳子最初由轩辕黄帝的王妃方雷氏受鱼骨启发而发明创造,用来梳理头发。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荆楚大地上考古发现的梳与篦多为马蹄形,有木质、象牙、玉等各种材质,齿的疏密也有所不同。有的上面还刻有图案或纹样。

梳篦不仅仅是整理头发的工具,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释名》中,“梳”的齿较稀疏,“枇”的齿则较细密。从小小的梳篦,竟然引申出方略。如西晋大臣傅咸在《栉赋》中所说:“大才治世犹栉之理发也。理发不可无栉,治世不可无才。”可见古代人们不仅用梳篦梳理头发,更将其视为治理天下的象征。

考古资料显示,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是我国最早的“栉”,距今约6000年。古代制作栉的材料丰富多样,既有玉、象牙,也有金、银、铜、木和动物角等。在荆州的墓葬土的玉梳、木梳和木篦等,多为素面,有的刻有精美的图案或纹样。这些出土文物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工艺水平。

除了实用的价值,梳篦在楚人的生活中还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他们十分重视仪容装饰,梳理和装饰头发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从楚墓土的漆画和各式各样的木俑可以看出,楚人不仅将头发梳理得洁净无尘,而且还编结各种发髻以美化自己。

为了让头发保持洁净,楚人离不开梳与篦。他们用梳子梳理头发,用篦子篦去头发上的污垢。在古代,甚至还有专门从事篦发、梳髻及开脸的美容匠人——“栉工”。而“栉”一般与其他梳妆用具一起放在梳妆盒内。这种梳妆盒在荆州的楚汉墓葬中常有出土,名为“漆奁”。漆奁是木胎制成,卷制而成,由盖、身套合而成,分为多层,每层都有精美的绘画和细致的工艺。

历史的细节就藏在这一件件文物之中,它们像密码一样,隐藏着前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楚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都深深地体现在了梳篦这一日常用品之上。


最适合做木梳的木头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