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的四端其实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性,特别有意思!

对孟子和王阳明的“四端”论的现代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1.恻隐之心,是仁的起点。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恻隐之心反映了人的同情心与情感共鸣,是精神健康的重要表现。如果一个人缺乏恻隐之心,可能意味着他在情感方面存在障碍,可能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如创伤后应激反应等。

2.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在现代社会,羞耻心和正义感体现了人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这种心态与人们对生活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密切相关。缺乏羞耻心的人,可能对生活缺乏激情,缺乏向上的动力,甚至在情感上表现出冷淡,这与我们通常的认知相悖。

3.辞让之心,是礼的起点。辞让、谦恭、有格局的行为是现代礼仪的体现。在古代春秋时期的礼仪与现代社会的秩序有着共同之处,缺乏辞让之心的人,可能过于自我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在现代社会中可能表现为自私自利的行为。

4.是非之心,是智慧的开端。在现代语境下,分辨对错、善恶的能力是智力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无法分辨好坏,可能意味着他的思维存在障碍或者智力水平较低。这是人性的基本能力之一,如同莎士比亚作品中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孟子和王阳明的“四端”论在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下有了新的解读,为我们理解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