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亿年前,岩石圈板块的扩张速度达到了巅峰,如今却由于某些原因逐渐放缓。这种现象有助于减少火山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
在地图上,蓝色的区域代表着大洋地壳最为古老的部分,而红色则标识着最为年轻的地壳,这些年轻的地壳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
地壳是由在半液态地幔之上缓慢移动的巨大固体板块构成。数十亿年来,这些板块不断连接、、诞生并消失,深入地幔之中。新地壳主要是在海洋中,沿着洋中脊形成的。在这里,岩浆被挤出并凝固,推开相邻的板块,这个过程被称为扩张。而在较远的区域,洋壳会俯冲进入更厚的板块之下。
布朗大学的科琳道尔顿及其同事分析了过去1900万年来,在18个靠近大洋中脊的洋壳样本。结果发现,新地壳的形成速度在1500至1600万年前达到了高峰,那时的增长速度约为每年200毫米。而现今的形成速度已经降低了约三分之一,降至每年140毫米。尽管这是平均值,但全球的经济发展放缓是显而易见的。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尚不清楚。道尔顿及其同事认为,这可能与俯冲过程更为困难有关,而非扩散作用减弱。事实上,过去数百万年里,一些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和安第斯山脉显著增高,这增强了板块对下方海洋板块的抵抗力。由于俯冲过程变得更为困难,海洋板块难以分离,从而导致扩张速度减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