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场目击】——重温大世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与通讯员华亭一同前往上海广场地铁站。从1号口出来,穿越熙攘的人群,来到延安高架桥,大世界的标志性建筑——多层六角形尖塔映入眼帘。
市民穗子站在尖塔下,发出惊喜的感叹:“哈哈镜还在!”她回忆说,小时候父母带她来此游玩,如今她带着孩子再次来到大世界,那些熟悉的哈哈镜仿佛串联起了她的童年与现在。
大世界自1917年创立以来,一直是老上海最受欢迎的所。昔日的舞台上,曲艺、歌舞和杂耍轮番上演。如今,电子屏幕上展示着丰富的音乐剧、喜剧和魔术等节目表。
在三楼的一间剧场外,记者遇到一位年轻姑娘正在摆弄文创产品。她身边的透明小盒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面写有密码提示:“密码是剧中某人物的生日。”张一一姑娘笑着点头,解释了其中的奥秘。她不仅是剧场的资深剧迷,也是这部独特的小剧场音乐剧的忠实粉丝。她说:“这部音乐剧是第一部出口到韩国的小剧场作品,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谈到大世界的复兴,许丽副总经理透露:“我们曾经历过长达十四年的关闭期。但在重新开放后的一年时间内,我们成功实现了盈利。”那么,大世界是如何做到的呢?许丽总结道:“我们关注年轻人的喜好,为他们提供感兴趣的内容。年轻人在哪里,我们的渠道就在哪里。”为了吸引年轻人,大世界成立了用户运营部,并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夜校更是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体验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