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研究的首位作者,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宜贵介绍,乌鸦在故事中通过放石头进瓶子提升水位来喝水,背后其实涉及简单的水置换原理。实验室团队设计了六个基于水置换原理的实验,探究灰喜鹊是否能分辨不同的物体及条件。这些实验包括辨识水质和沙质管道、重物和轻物、实心与空心物体等。
实验发现,灰喜鹊展示了极高的类比问题解决能力和训练迁移能力。它们不仅尝试使用不同物块使水位上升,而且能够通过观察选择适当的物块投入水中。在面对类似乌鸦喝水的情境时,灰喜鹊能够区分水质与沙质、重物与轻物以及实心与空心物体。这表明它们拥有出色的分辨能力。
张宜贵提到,相较于其他鸦科鸟类,灰喜鹊体型较小且较为怕人。实验室团队在实验前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灰喜鹊建立信任关系。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团队还需长时间训练灰喜鹊掌握叼取石头并投进水中的技能。尽管实验结果并不直接证明灰喜鹊在野外就会展示投石喝水的能力,但这确实表明它们具备这种潜力。“正如人类孩童需要正确的教导才能掌握技能,但前提是具备基本技能的基础。”张宜贵解释道。在认知心理学上,灰喜鹊的某些能力已经达到与人类儿童相近的水平。这一发现展示了动物智慧的新高度。除了这次研究的焦点——灰喜鹊的认知能力外,动物行为与保护实验室还计划进一步研究其他多个领域,如合作行为、公平感、人脸识别以及新奇恐惧症等。这些研究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灰喜鹊以及其他动物的认知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