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如何确定哪些字属于同一个韵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例,在她的七律诗《石淙》中,微、畿、衣、飞等字在现代的韵母来看,它们分别属于ei和i的韵部。在古代的《平水韵》中,这些字都归属于“五微”韵部,包括归、飞、衣、微、畿、稀、辉等读音的字。女皇的这首诗完全是符合韵律的。
除了韵律,古代诗歌还有对仗这一重要的美学特征。对仗又叫对偶,一首诗能否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工整均衡地对仗。比如我们熟悉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是典型的对仗句,无论是物体、方位、数字,都做到了无不对偶。
律诗的基本规则之一是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就像人的下巴和脖子必须端正一样,这样才能体现出端庄体面的气质。除此之外,五言和七言律诗的读法也有特定的格式。例如,“身世双蓬鬓”(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应读为身世/双蓬鬓,不同的断句方式可以带来新的韵律感。
在诗歌创作中,除了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还有一些细枝末节也需要我们关注。宋代诗人潘大临发现了一个规律,即在五言律诗中,第三个字要响亮,而在七言律诗中,第五个字也要响亮。这里的“响亮”指的是诗歌中的动词或动态。例如,在杜甫的《登楼》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来和变就是响字,它们让整首诗更加鲜活。类似的,在五律中,如杜甫的《为农》中的“圆荷浮小叶”,其中的浮字就是亮眼的响字,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这种技巧的加入让诗歌更有生命力。
